閩南宗族宗親強化海外華僑與故鄉關系
——“泉州與世界海洋文明”學術研討會發言
□潘宏立 日本京都文教大學教授
潘宏立
1994年,我深入晉江、石獅農村展開了為期一年多的有關宗族現況的田野調查,隨后幾乎每年都返回進行長短不一的跟蹤調查。我以根據對石獅市容卿蔡姓宗族及福建柯蔡宗親會長達20余年的追蹤調查為例,介紹閩南宗親組織的內在構成以及海外華僑網絡密切聯系的方式和機制,與大家分享傳統社會組織在全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提供一個深入認識與思考僑鄉對外交往的文化視角。
當代閩南農村宗族組織的復興。閩南宗族及宗親組織的發展過程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宋代的發展以貴族為中心;明代時宗族滲透到村落社會普及開來;1950年—1980年式微;20世紀90年代起伴隨著宗族的復興,宗親組織恢復發展;2000年至今宗親組織穩定發展。
閩南宗族組織結構與祭祖空間。以容卿宗族為例,容卿蔡氏宗族是集中分布在石獅市近郊相依為鄰的8個自然村,擁有8000人口的大宗族,宗族結構嚴密,由大宗、小宗、房族三個區分明顯的層次構成。每個層次上都有自己的祭祖場所,構成范圍及功能不同的祭祖空間。
宗族的祭祖活動。發達的宗族大村落,祭祖設施依不同的宗族分支建有家廟、祠堂及祖厝,構成了等級不同的祭祖空間,在不同的祭祖空間表現出不同的組織性及不同的祭祖方式,既明確了大宗族內部各分支的獨立性及上下的等級關系,同時也維持了大宗族的一體性。
宗親組織的建立與華人國際網絡的建構。傳統的社會組織一個是宗親會,一個是同鄉會,尤其在海外華僑華人社會里面,根據我的調查,石獅柯蔡宗親會組織和菲律賓柯蔡宗親組織就一模一樣。
宗親與海外、境外宗親的交流。通過容卿宗親始祖在故鄉陵墓重新修建的儀式、菲華容卿同鄉會換屆慶典、世界柯蔡宗親總會聯席會議等活動及很多的交流與參訪,強化了海外華僑與故鄉的關系。
通過以上調查我發現,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東南地區尤其是閩南農村,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轉型,宗族組織迅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地區社會中由同姓宗族串聯而成的宗親會組織也紛紛成立,并逐漸由地區性網絡不斷向國際性網絡擴展。閩南地區宗族復興及宗親組織的發展有其鮮明的地方性因素,最重要的推動因素是與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互動關系。
①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原創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泉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泉州網歡迎各兄弟網站開展平等合作。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泉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泉州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被轉載網站、媒體、當事人若認為有侵權之處請來電告知,我們將及時處理。
③ 由于網絡的特殊性無法及時確認稿件作者并與作者取得聯系。為了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及時準確地向權利人支付作品使用費,請本網站所用作品的著作權人直接與本網站聯系,商洽稿費支付事宜。對于使用時未及核實的權利人,可以向本網站提交權利人身份證明材料。 如需合法使用本網站發布的擁有完全版權的稿件,也請直接與本網站接洽。聯系電話:22500260,22500194。 聯系郵箱:qzw@qzwb.com。